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人類世代口耳相傳的優秀文化傳統,凝結著地區、民族的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核,展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最本真的審美情感,是不可忽視和值得開發的審美教育資源。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積淀深厚、種類繁盛,而且地域代表性和東方美學特征明顯,蘊含著深邃的中華美育精神。充分發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育價值,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正確的審美觀念,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層面的大力推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美育已經成為高校工作中的熱門話題。以“非遺進校園”為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內涵逐漸受到重視并在高校美育中發揮積極作用。但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目前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審美活動仍以校園內的宣傳展示性活動為主,往往注重表面形式而遮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原生環境的依存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誕生于生產生活中,具有極強的場景性和在地性特點,走馬觀花的表演活動難以激發其深層次的審美教育活力。同時,現今參與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遍被冠以“高雅藝術”之名,過于強調特殊身份,容易割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的親近關系。
實際上,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民間文化藝術,在古代社會上層貴族主導的審美話語體系中,它作為一種差異化和多元互補的存在,成為底層民眾最真實的審美表達,其所特有的生活化恒常美學恰恰能夠激起最廣大社會群體的審美共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美育中有著獨特價值,但其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仍應以審美教育規律、青年學生特點為遵循,設計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育深度全面融合的當代進路。
非遺美育活動與非遺美育研究相結合
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在高校美育實踐中注重非遺美育活動與非遺美育研究的互動與關聯,通過非遺美育活動激發非遺美育研究的廣泛興趣,以非遺美育研究提升非遺美育活動的教育深度。
從學科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美育所涉內容極其廣泛,在現有學科中交叉融合,雖然高?!胺俏镔|文化遺產學”已有一定理論體系,但無論是傳統美育思想還是現代美育理念,都長期處于宏觀教育層面,并無實體依托,更談不上所謂學科體系。這自然造成非遺美育的基礎理論研究不足,非遺美育活動缺乏有力的學術支撐。因此,在大力推動非遺美育實踐活動的同時,應總結非遺美育經驗,梳理非遺美育成果,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進一步完善“頂天立地”的美育理論建設。
在校園文化活動層面,應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學生組織的組織全覆蓋優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宣傳、展示為依托,積極開展“美育黨建”“美育團建”等全員美育實踐活動,通過基層組織的影響力使非遺之美活躍在每位青年學生身邊,豐富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認識;同時要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學生社團建設,組建一批相關主題學生社團,重點支持扶持具有地區代表性的非遺項目社團,打造非遺主題品牌社團和精品活動,通過學生自發的方式感受和傳播非遺之美;在上述前提下面向青年學生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科研項目,以走訪調研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等開展非遺口述史和現象記錄研究,探尋其文化全貌,并發揮專業優勢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立項、考核、結項、表彰、宣傳的系統流程激勵青年學生深度發掘非遺之美、推廣共享非遺之美。
非遺進美育課程與學生入非遺田野相結合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融入高校美育,還需要協同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美育課程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同時以此主題組織田野美育實踐,實現課堂學習與田野調查的互促共進。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除傳統醫藥一項外,其他九大項目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性。無論形式或內容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中國多民族生存境遇與共同價值體系的縮影,早已作為高校美育課程常用的案例素材。
在教學中,不僅應使用穿插教學法和附加教學法,還應建立起滲透式教學模式,即在非遺審美知識課堂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田野參與相關非遺項目,觸摸民族群體的共同審美趣味與集體生活記憶,體味非物質文化遺產綿延悠長的生命魅力以及樸素的實用生活美學,進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創造力與審美價值認同中提升思想境界,傳承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經驗、民風鄉俗、道德禮儀相互交織,構成審美實踐與人生實踐共同體,其所映射的原生態生活方式,本身也已經成為一種鄉土文化的審美形態。這種田野之美,大大超出校園的展現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活態的文化遺產,仍在不斷地發生和發展,鮮活性和直觀性也是其作為審美教育資源的一大優勢。
校園課堂及其他媒介的傳播始終是二次傳播,遠不及第一現場震撼、真實和全面,鮮活性和直觀性的優勢也不能真正發揮。青年學生只有置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的地域環境,在眼、耳、手、舌等感官的綜合體驗中,才能全方位、立體化地理解非遺的審美意蘊。非遺田野考察要充分利用好本土資源在時空上的便利條件,以求立足本區域并服務本區域。
此外,還需統籌好第二課堂的美育實踐,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青春“三下鄉”等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農村、回家鄉,以接地氣的形式親身感知非遺之美,結合第一課堂拓展田野考察的深度和廣度。
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非僅限于活動、研究、課程、田野考察四個層面,具體也還需要高校黨政機構、教師、學生共同關注參與。非遺融入美育不是非遺和美育的直接拼湊,其時代意蘊和深遠意義值得不斷探索和研究。
(作者:盧海栗,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本文系蘇州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