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從小就缺乏自信的人是什么感受?
歸根結底,成年人的不自信,往往來源于對自己的質疑。
我不好?提防聚光燈效應
歌手蔡依林曾坦言自己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人。
她說:“走在路上會覺得別人投射在你身上的眼光都是不好的?!?/p>
對外在的關注太過在意,導致她變得焦慮。
其實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聚光燈效應”。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生如此匆忙,每個人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幾乎無暇顧及他人。
你的念念不安,或許只是別人的匆匆一瞥。
要知道,真正的成長來自內在的驅動,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里。
保持清醒的認知,將注意力從別人轉向自己。
因為一個人好與不好,與別人無關,只跟自己有關系。
不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放松心態,自然自信。
我不行?留心習得性無助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
努力了很久,但卻始終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反復失敗之后,就很容易陷入不自信,形成無能為力的思維。
生活中,習得性無助產生的不自信,已成為很多成年人的通病。
自卑的人,習慣于從過往的失敗中不斷否定自己。
正所謂,再而衰,三而竭,越發認為自己不行,這是他們缺乏自信的根本。
古語有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時的困頓,并非沒有破解的方法,大可不必還沒做,就先否定。
殊不知,撞了南墻能回頭,牛角尖里也能轉彎。
改變和戒除才是硬道理,打破自卑的魔咒,自信前方就有曲徑通幽的驚喜。
我不配?小心低自尊作祟
一個人要自卑到什么程度,才會覺得自己連幸福都不配擁有。
心理學家史蒂芬妮·斯塔爾曾說:“一切弱點都與低自尊有關?!?/p>
低自尊的人,會感到害怕,會沒有信心,會產生一種“我不值得“的感受。
隨之陷入自我批評、自我責備、自我懷疑,讓自己更加不自信、更加消沉。
然而,生活不是一趟沒有盡頭的苦旅。
或許我們沒有那么好,但也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糟。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
真正的自信,是全面肯定自我價值,相信自己值得一切美好。
我想跳出這堵墻
有心理學家說,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內在+外在:
內在充滿相信自己的強烈信念,外在形象能為自信加分。
成年人,要相信自己是有足夠的能量,來跳出不自信這堵墻。
1.認識自我
2.接受自我
弘一法師悟出人生三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何為自信,其實就是每個人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
人生或許很長,過程也許不易。
不高估別人的關注,不否定自己的努力,不貶低自我的價值。